基本情况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概况  >  基本情况

学院简介

发布人: 发布日期:2024-05-21

学院简介

低空经济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前沿交叉学院)于202574日正式成立。学院是学校响应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低空经济战略的重大举措,在原前沿交叉学科学院(20243月成立)的坚实基础上,深度整合遥感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科学等优势学科资源,升级组建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未来科技前沿的创新型、交叉型战略学院。学院以服务国家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核心使命,秉持“一个实体、三块牌子、协同发展”理念,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低空经济领域人才培养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其核心使命在于聚焦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如农林植保、低空物流、灾害监测、低空遥感、智慧空管、无人机系统等),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卓越创新思维、跨界融合能力、国际视野和未来技术敏感性的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重点突破低空智能感知与遥感、低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低空导航与通信、低空安全监管与运行、无人机系统与应用等前沿技术方向;并强力推动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深度赋能低空制造、飞行、保障和综合服务等全产业链,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培育。

学科专业与平台建设

学院构建了支撑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学科与平台体系。在学科布局上,依托遥感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科学4个本科专业,以及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方向)专业硕士点,率先布局“低空经济与智能系统”、“低空遥感与信息工程”、“未来空域系统技术”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打造特色学科群。在平台建设上,拥有国内一流的低空经济研究平台集群,包括支撑低空安全监测与应急演练的国家级森林防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支撑低空资源监测应用的国家林草局南方森林资源经营与监测重点实验室;核心支撑低空大数据分析与生态安全应用的数字洞庭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林业遥感大数据与生态安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及湖南省示范性基础课实验室;聚焦低空智能感知、导航与决策的空间信息技术研究所、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所;为低空气象服务提供数据基石的极轨与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站。学院实验室资产总值超2000万元,为低空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国内领先的创新环境。

师资力量

学院汇聚了一支深耕低空交叉领域、结构合理、学术精湛的创新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含教授9人、副教授15人、讲师14人);30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具有硕士学位;拥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其中包含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杰青2人、湖湘青年英才2人、优青1人、林业师德模范2人、青年骨干教师2人及树人学者特聘教授1人等高端人才,核心团队在低空遥感、智能感知、空域管理三大方向积淀深厚。

科学研究与成果

学院在低空经济交叉领域科研实力突出,近五年成果丰硕: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多项聚焦低空感知/监测/安全技术);发表SCI论文140余篇(一区27篇,二区86篇),在低空遥感解译与智能算法领域形成显著影响力;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软著20余件,为低空技术应用筑牢知识产权基石;斩获梁希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产学研融合深度推进:与安徽天立泰共建卫星地面站及产学研基地,夯实低空信息数据基础;张贵教授领衔研发的“森林火灾多源遥感监测预警平台”(融合低空/卫星遥感技术)在湖南省森林防灭火指挥中心上线并全国推广,成为低空安全智慧应急标杆。

人才培养与质量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40人(硕士生88人,本科生1052人),秉持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有特色原则,聚焦低空经济产业链需求实施分类培养。培养内核强调低空场景问题解决能力,课程体系深度融入低空技术前沿,突出面向低空应用的实验与综合能力;实践体系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低空监测/应急推演)、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开展低空技术攻关项目,推行导师科研团队嵌入制,组织参加无人机、智能感知、GIS等高端竞赛——近五年获国家级奖项59项(含特等奖15项)、省级奖72项,赛事覆盖测绘创新创业(无人机赛项)、计算机设计(AI/无人机应用)、服务外包(低空物流)等方向。就业通道持续拓宽:毕业生就业率多年超90%2024届考研率29%(进入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电子科大等名校),正加速对接低空经济头部企业开辟行业新赛道。

特色与优势引领低空经济新赛道

1. 国家战略驱动的核心定位学院以全国林业高校首家低空经济学院的先行优势,构建低空技术+智能创新+生态应用三位一体的交叉学科体系,成为对接国家低空经济战略的核心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使命和战略前瞻性。

2. 低空导向的学科交叉融合:深度聚焦天空地一体化的信息获取、处理与应用,以低空遥感、人工智能地理信息为核心技术支柱,率先在低空智能感知、低空大数据、无人机系统应用、低空安全监管等方向形成特色交叉优势,为低空经济全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

3. 一流平台赋能低空创新:拥有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特色研究所群,特别是卫星地面站、虚拟仿真中心、大数据实验室等,为低空遥感监测、智能算法开发、空域仿真推演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硬核平台支撑。

4. 应用导向的科研与转化:在高水平科研项目、论文专利方面成绩斐然,更突出的是科研成果在低空安全(如森林防火预警平台)、低空信息服务等领域的直接转化应用能力,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与服务产业的良性循环。

5. 深度的低空产学研融合:与行业领先企业建立稳固产学研合作,共建地面站与基地,为低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提供了真实的产业场景、海量数据资源和前沿技术支持,构建了面向低空经济的协同育人新生态。

低空经济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前沿交叉学院),正以服务国家低空经济战略为己任,以前沿交叉学科为基石,以未来技术创新为动力,全力打造在低空经济关键技术创新、高层次交叉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特色学院,为中国低空经济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