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正经历从“手持标尺”到“智能感知”的深刻变革。面对新工科建设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作为中南地区唯一以林业为特色的“双一流”高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自2003年开设测绘工程和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以来,历经22年探索,构建了深度融合林业特色与智能技术的人才培养新体系,为服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学校依托林学、生态学等传统优势学科,推进与测绘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深度交叉,形成“林业底色+技术赋能”的鲜明办学特色。通过成立前沿交叉学科学院、低空经济学院,布局“遥感科学+人工智能”“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等前沿领域,积极对接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构建“三维驱动”课程体系,推动跨学科创新育人
学校创新提出“技术赋能、交叉融合、场景驱动”三位一体的课程改革方案,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适应智慧林草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在技术赋能方面,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仿真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例如,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GIS空间分析》课程中,精简传统地图学内容,聚焦空间统计和地统计方法,结合ArcGIS、SPSS等工具,让学生在处理“森林资源空间分布”“生态保护区规划”等真实问题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在交叉融合方面,构建“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的专业集群,开设《微波遥感》等跨学科课程,将技术原理与生态应用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多维度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场景驱动方面,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践课程,将课堂延伸到山林田野。无人机测绘实训成为测绘工程专业必修内容,学生通过操作无人机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航拍,生成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为森林资源调查提供数据支持。
打造“时空智能+”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机制
学校整合数字洞庭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环境遥感地面卫星接收站、国家级森林防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平台资源,形成“科研—教学—实践”一体化支撑体系。其中,数字洞庭实验室配备极轨与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站,资产总值超2000万元,为时空信息处理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持。创新“政府—企业—高校”协同机制,与安徽天立泰等企业共建卫星数据处理中心和林业生态大数据联盟,首创“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合作模式,围绕林业资源智能管理、森林防火监测等实际需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创新“三维协同”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学校打破“唯分数论”,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三维协同、多元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借助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实现学习过程可追溯、能力表现可量化,将课程项目、竞赛获奖、林业实践等纳入评价范围,全面反映学生成才质量。将“绿色测绘”价值观培养贯穿始终,通过“思政课堂+专业实习”一体化设计,引导学生在森林资源调查、生态修复测绘等实践中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通过系统改革,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显著增强。累计获国际、国家和省级奖项近300项,2024年获奖数量较2018年增长近6倍。2024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获奖比例达51.72%,显著高于大赛平均水平。升学率从19.4%升至33%,其中90.9%进入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约68%的毕业生在3~8年内成长为行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未来,学校将瞄准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重点建设遥感科学与技术、低空技术与工程等新兴专业,构建“低空技术+智能创新+生态应用”交叉学科体系,为湖南省和全国培养更多具备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测绘地信高端人才,用科技力量守护绿水青山。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